日前某週刊發表一位曾從事酒店業女子訪談,其中卻強調受訪者原住民身份,並刊有「從小就在台北市區長大的詠詠是原住民。自認天性應該是很想解放」、「我們原住民天生體力好也喜歡性愛。」等加深原住民刻版印象的文字,並連結至受訪者投入酒店工作的選擇。
類似的刻板印象在台灣層出不窮,包括原住民、新住民、外籍移工、同志、身心障礙者等族群,都一再深受刻板印象與歧視所苦。平地原住民參選人馬躍‧比吼提出「躍公平的未來」政見,並以加速推動《反歧視法》來落實。21日上午馬躍.比吼為此召開記者會,邀請第三勢力的盟友社民黨召集人范雲、綠黨政策部主任陳郁琦到場參與討論。
馬躍指出,原住民長年遭受污名,包括愛好吃懶作、嗜酒、好色等刻板印象,讓族人逐漸失去自尊與自信。因此他在原住民族電視台擔任台長期間,便曾力主製播《lima幫幫忙》節目,正面迎戰刻板印象。
馬躍以原住民的經驗為例,部分族人將此挫折感延續到對下一代教養管教中,導致「自己歧視自己」的自卑心態,而現在有許多新住民來台生根,實在不願意見到台灣的下一代繼續承受如此不堪的處境。
目前台灣已簽署《公民政治國際權利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以及《消除一切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也有一些現行法律試圖處理族群、種族關係,但除了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與入出國及移民法第62條外,均無具體執行機制,多僅是宣示原則,在衝突發生時也無法提供具體的衡量基準與制度,因此無明確反歧視的功能與效果。
「標籤化別人無法解決問題!」綠黨政策部主任陳郁琦,就如再次發生北捷隨機傷人事件,便是兇手承受不了「失業人口」這個標籤所致。陳郁琦強調反歧視法追求的該是「真公平」,從源頭消彌歧視。因此要罰則、也要教育,政府應該用一切辦法積極推動。
馬躍.比吼表示,除了軟性的教育宣導外,更需要嚴厲的罰則與有效的執行機制。有正式、明確、清晰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保障少數、弱勢族群,並消彌歧視。馬躍.比吼強調,台灣是涵養著多元族群的島嶼,除了從教育的循循善誘外,一部嚴謹且能實質發揮效用的《反歧視法》,更有實際的存在必要,讓各族群得以公平、有尊嚴的生存。
范雲出身社會學者,分析少數群體最可能被貼標籤,如果身處弱勢的話又會更重。因此《反歧視法》提供弱勢者一個「反擊的機會」。范雲舉例,先前有立委斷言「新移民生得太多」,但當時女性團體除了抗議別無他法,但若有受法律保護,受歧視者就可以開始反擊,不管是罰錢、強迫上課,也將促使歧視者開始收斂,社會才會逐漸開始檢討歧視這個問題。「提告的、教育的過程,都在讓人學習尊重。」
馬躍指出,若以目前已通過「性別平等三法」的性別議題為例,相對來說得到更多的關注,兩性在就業、就學上得到較公平的機會,也或者因此造就了目前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是女性,2016年台灣將選出女總統的新局面。因此期待《反歧視法》的落實,帶動各族群挑戰更寬廣的未來。
《反歧視法》草案推了10多年,每次在選舉時都會有候選人與部分族群、民間社團提出加速推動《反歧視法》的訴求,但卻在每次的會期不了了之,甚至提案者也不積極推動。此次參選就是要改變惡習,與長期關注人權的進步勢力盟友相約,一起進立院「玩真的」。
尊重少數族群 馬躍・比吼盼推反歧視法-新頭殼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21/62486
台灣沒有《反歧視法》 立委參選人馬躍比吼呼籲加速推動-公民影音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