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一月十號中國時報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吳錦發先生所寫的專文「傲慢與偏見」,我看完後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這樣有錯誤而且不尊重原住民的文章可以刊登在知名大報的「名家專論」當中。
「傲慢與偏見」一文首先指責媒體無法理性地從更有深度的、文化的、歷史的角度探討「頭目津貼」案,然後就試圖自己來做這件事。他指出「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有世襲「頭目」制度的,如排彎、魯凱、卑南、阿美、鄒…等族群」,這句話他舉出的五族當中就有兩族與我的認知不符,阿美族的頭目並非世襲,而是公推部落最有聲望和能力的人擔任,鄒族的頭目雖然都出自Tapangu宗族當中的幾個家族,但並不是依照尊卑長幼,而是按照才能和威望來決定人選。
接下來文章又提到「……他要能穩固「頭目」的位置,是要看他能「服務」、「收攏」多少族民而定的,因此,「頭目」家族除了擁有權力之外,平常他在祭典儀式中,也要奉獻最多的酒與祭品給族人分享,而在今日的社會,一個「窮頭目」是建立不起權威的,他必須有最基本的「經濟能力」才能在重要祭典儀式中,以「給」的能力,顯出其地位。」吳錦發先生似乎把原住民所敬重的領袖想像成黑道大哥,或是台灣總統,要「服務」、「收攏」選民,以各種好康來酬庸下屬。我常年上山下海遊走各族部落,雖然走不到百分之一,所拜訪的頭目也不多,但從沒看過吳先生所描述的頭目。
我是花蓮的Pangcah(阿美人),我所跑過的Pangcah部落當中,從來沒看過頭目在祭典儀式中需要準備最多的酒與祭品來奉獻族人。以豐濱鄉港口部落老頭目LekalMakor來說,他並不有錢,祭典時也不需要準備大量的酒和祭品,只要他精神奕奕站在祭場上,專注地領唱,族人自然會跟隨他全心投入祭典。LekalMakor需要準備的是他對祭典的虔敬、對文化的堅持、對部落糾紛的排解、還有對族人的照顧,他憑著這些獲得族人的敬重,也憑著這些讓Makutaay(港口部落)成為最富Pangcah文化的部落。他「給」的不是實質利益,而是一種作為阿美人的典範。
我不敢說每個頭目都是如此,但是我很想知道吳錦發先生所描述的頭目到底存在於哪裡?是存在於台灣這片土地上?還是存在於吳先生的想像之中?即使真的有幾個這樣的頭目存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可以讓吳錦發先生在台灣最大的報紙上以名家的姿態教導所有讀者,原住民各族的頭目就是如此這般?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我阿美人的傲慢嗎?還是吳先生的偏見呢?
在文章中最令人難以承受的是「「頭目津貼」的政見,其實是一個重視現實,真正關心原住民文化存續的作法,「頭目」有這筆津貼,不成為「窮酸頭目」才得以維持住頭目尊嚴,對原住民文化傳承有重大意義!」這樣看來,好像有了這五千塊的津貼,原住民窮酸的頭目尊嚴才得以維持,原住民的文化才得以存續,原來原住民頭目的尊嚴只值五千塊。
我無意為任一政黨辯護,因為少少數的我們永遠是被統治的人,也無意討論是政策還是賄選,但我著實認為「頭目津貼」這張支票陷所有原住民於不義。原本在部落受人尊敬的頭目,如今每天在報章媒體上被不了解原住民的媒體工作者和政治家評論奚落,他們的說法和吳先生的文章一樣建立在對原住民的粗淺想像之上。當整個台灣社會的目光以這種方式集中在「頭目津貼案」,以這種方式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時候,受害的不只是沒有津貼的頭目,而是全部的原住民,以及我們深受傲慢與偏見所殘害的文化和尊嚴。
一月十號中國時報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吳錦發先生所寫的專文「傲慢與偏見」,我看完後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這樣有錯誤而且不尊重原住民的文章可以刊登在知名大報的「名家專論」當中。
「傲慢與偏見」一文首先指責媒體無法理性地從更有深度的、文化的、歷史的角度探討「頭目津貼」案,然後就試圖自己來做這件事。他指出「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有世襲「頭目」制度的,如排彎、魯凱、卑南、阿美、鄒…等族群」,這句話他舉出的五族當中就有兩族與我的認知不符,阿美族的頭目並非世襲,而是公推部落最有聲望和能力的人擔任,鄒族的頭目雖然都出自Tapangu宗族當中的幾個家族,但並不是依照尊卑長幼,而是按照才能和威望來決定人選。
接下來文章又提到「……他要能穩固「頭目」的位置,是要看他能「服務」、「收攏」多少族民而定的,因此,「頭目」家族除了擁有權力之外,平常他在祭典儀式中,也要奉獻最多的酒與祭品給族人分享,而在今日的社會,一個「窮頭目」是建立不起權威的,他必須有最基本的「經濟能力」才能在重要祭典儀式中,以「給」的能力,顯出其地位。」吳錦發先生似乎把原住民所敬重的領袖想像成黑道大哥,或是台灣總統,要「服務」、「收攏」選民,以各種好康來酬庸下屬。我常年上山下海遊走各族部落,雖然走不到百分之一,所拜訪的頭目也不多,但從沒看過吳先生所描述的頭目。
我是花蓮的Pangcah(阿美人),我所跑過的Pangcah部落當中,從來沒看過頭目在祭典儀式中需要準備最多的酒與祭品來奉獻族人。以豐濱鄉港口部落老頭目LekalMakor來說,他並不有錢,祭典時也不需要準備大量的酒和祭品,只要他精神奕奕站在祭場上,專注地領唱,族人自然會跟隨他全心投入祭典。LekalMakor需要準備的是他對祭典的虔敬、對文化的堅持、對部落糾紛的排解、還有對族人的照顧,他憑著這些獲得族人的敬重,也憑著這些讓Makutaay(港口部落)成為最富Pangcah文化的部落。他「給」的不是實質利益,而是一種作為阿美人的典範。
我不敢說每個頭目都是如此,但是我很想知道吳錦發先生所描述的頭目到底存在於哪裡?是存在於台灣這片土地上?還是存在於吳先生的想像之中?即使真的有幾個這樣的頭目存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可以讓吳錦發先生在台灣最大的報紙上以名家的姿態教導所有讀者,原住民各族的頭目就是如此這般?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我阿美人的傲慢嗎?還是吳先生的偏見呢?
在文章中最令人難以承受的是「「頭目津貼」的政見,其實是一個重視現實,真正關心原住民文化存續的作法,「頭目」有這筆津貼,不成為「窮酸頭目」才得以維持住頭目尊嚴,對原住民文化傳承有重大意義!」這樣看來,好像有了這五千塊的津貼,原住民窮酸的頭目尊嚴才得以維持,原住民的文化才得以存續,原來原住民頭目的尊嚴只值五千塊。
我無意為任一政黨辯護,因為少少數的我們永遠是被統治的人,也無意討論是政策還是賄選,但我著實認為「頭目津貼」這張支票陷所有原住民於不義。原本在部落受人尊敬的頭目,如今每天在報章媒體上被不了解原住民的媒體工作者和政治家評論奚落,他們的說法和吳先生的文章一樣建立在對原住民的粗淺想像之上。當整個台灣社會的目光以這種方式集中在「頭目津貼案」,以這種方式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時候,受害的不只是沒有津貼的頭目,而是全部的原住民,以及我們深受傲慢與偏見所殘害的文化和尊嚴。